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阐述,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增强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党和人民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也是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根本遵循。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文化方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奋发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领导人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领导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涵盖了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既有整体性的原则遵循又有各个领域的重要任务,既有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又有各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比如,明确提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明确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明确提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明确提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明确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远战略考量、宏阔历史视野、高度文化自觉,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领导人民一百多年的伟大奋斗是强国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是文明转型的艰辛探索,不仅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而且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我们所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这种新型文明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开放包容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获得启发,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起磅礴力量。
铭记嘱托、发挥优势,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我们要站在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高度,全力加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把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牢记心中、扛在肩上。